Sunday, October 28, 2012



Dhammapada verse #223

以不忿勝忿。以善勝不善。以施勝慳吝。以實勝虛妄。

Anger conquer by amity,
evil conquer with good,
by giving conquer miserly,
with truth the speaker of falsity.

☆☆☆

【第223偈的故事】

農夫富留那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兒名字叫做優它拿。後來,有一天,他和妻子供養剛出滅盡定的舍利弗尊者,由於這善行,他在工作的農地上挖掘出金子而變 得非常富有。國王也公開宣告他是王室銀行家。有一次,他連續七天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並且在第七天聽完佛陀說法後,一家三人都領悟佛法,證得初果。

  後來,他把女兒優它拿婚配給富翁修摩那的兒子。但優它拿在夫家卻無法供養佛陀 或聽聞佛陀開示,所以日子過得並不愉快。她就問她父親:「你為什麼把我關在籠子裡呢?我既無法見任何比丘,也沒有任何做善行的機會。」富留那對女兒的處境很內疚,只好給她大量的金錢,優它拿也在獲得丈夫的同意後,雇請絲蕊瑪替代自己來服侍丈夫十五日。

  優它拿利用這段期間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第十五天時,丈夫看見她在廚房忙著準備食物時,笑著說:「多麼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著準備供養的典禮儀式而累垮自己。」這時候,絲蕊瑪看著他這麼一笑,一時間忘記自己只不過是人家僱請來的女優而已,卻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無法克制內心的妒意,就到廚房去拿起滾燙的熱水,企圖要潑向優它拿的頭。優他拿看著她過來時,心中毫無瞋念,並且想著就是因為絲蕊瑪的幫忙,她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對絲蕊瑪心存感激。但突然間,她明白絲蕊瑪要用滾燙的熱水潑她,她立刻下定決心:「如果我對她懷有任 何的瞋心,就讓這滾燙的熱水燙傷我。如果沒有瞋心,願一切平安。」

  由於優它拿對絲蕊瑪不懷一絲瞋心,這滾燙的熱水頓時像冷水般,對她毫髮未傷。絲蕊瑪認為這熱燙的水一定已經變涼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熱水來,但卻被優它拿的僕人抓住,並且加以毆打。優它拿阻止他們,並要他們為她敷藥。

  這麼一來,絲蕊瑪恢復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後悔自己想要傷害女主人的念頭,就請求優它拿原諒她。優它拿告訴她:「我要去請教父親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絲蕊瑪同意與她一齊去向優它拿的父親富留那道歉。但優它拿說:「我所謂的父親,不是指生身父親,而是幫助我打斷生死輪迴的佛陀。他教導我究竟真理的佛法。」絲蕊瑪表示她也想見佛陀。她們於是決定第二天由絲蕊瑪在優它拿家中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

  第二天,供養完後,她們向佛陀敘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事。絲蕊瑪承認犯了錯誤,懇請佛陀勸告優它拿原諒她。佛陀問優它拿,當絲蕊瑪要傷害她時,心中有什麼念頭?優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為感激她的幫忙,所以沒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展現我的善意。」

  佛陀讚嘆她:「優它拿!做得對,做得好!心中不懷瞋念使你能征服辱罵妳的人; 慷慨大方的人,能攝服吝嗇的人;說實話的人能攝服說謊的人。」

  優它拿於是接受佛陀的忠告,接受絲蕊瑪的道歉。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Dhammapada verse #222

若能抑忿發,如止急行車,是名(善)御者,餘為執韁人。

Who checks arising anger
as with chariot away,
that one I call a charioteer,
others merely grip the reins.

☆☆☆

【第222偈的故事】

有位來自阿拉維村的比丘準備為自己興建一間茅舍,就開始砍伐一棵樹,但該樹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兒。她請求比丘不要砍倒,比丘卻不予理會。她一看無法勸阻,就把幼兒放在樹幹上,希望比丘能因此停止砍樹。但比丘已經揮動斧頭砍下去了,無法及時停下來,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斷了。女天神看見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傷害,異常憤怒,當下就想殺死比丘。但當她高舉雙手,正要出手時,突然心念一轉,告訴自己:「如果我殺死比丘,就是殺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會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惡例,使更多比丘受害。既然這比丘有老師,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師。」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訴。佛陀告訴她:「妳能夠如此冷靜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開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說法之後,了解佛法,證得初果。佛陀也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提供一棵樹給她居住。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可砍伐樹木。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Dhammapada verse #221

捨棄於忿怒,除滅於我慢,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Anger and pride should one forsake,
all fetters cast aside,
dukkha’s none where no desire,
no binding to body or mind.

☆☆☆

【第221偈的故事】

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迦毗羅衛城時,所有的親戚,除了妹妹蘿西妮以外都來探視他。他們告訴他蘿西妮有皮膚病,所以沒辦法前來,但他還是請她前來相見。蘿西 妮恥於得到皮膚病,只好遮著頭臉,前來與他見面。尊者建議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請她變賣一些首飾,所得的錢財用來興建供大眾做善行功德的廳堂。蘿西妮答應他的建議。尊者也請其他的親戚協助她。他更建議蘿西妮在工程進行時幫忙掃地,用水裝滿所有罐子。蘿西妮遵照他的話做,病就日漸好轉。

  廳堂興建完成時,佛陀和眾多比丘被邀請前來接受供養。應供後,佛陀詢問捐獻者是誰,但蘿西妮卻不在現場,佛陀就請她前來。等蘿西妮來向佛陀頂禮之後,佛陀告訴她罹患皮膚病的原因,是因為過去某一世時,她在憤怒下所作惡業的結果。佛陀說,那時候她是波羅奈國王的皇后,但國王卻寵愛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 天,她指使僕人事先在舞女的床舖和地毯上灑上會使人發癢的粉末,再用這種粉末灑向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發癢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卻更加痛苦。

  由於犯下這惡行,蘿西妮今生才會罹患皮膚病。佛陀接著告誡大眾,憤怒時不要魯莽從事,也不可以對人懷有惡意。

  佛陀說法完畢後,很多人,包括蘿西妮在內都證得聖果。蘿西妮的皮膚病也痊癒了,容貌變得清澄光滑。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Monday, October 22, 2012



Dhammapada verse # 219 ~ 220

久客異鄉者,自遠處安歸,親友與知識,歡喜而迎彼。

One who’s long away from home
returns in safety from afar,
then friends, well-wishers, kinsmen too
are overjoyed at his return.

造福亦如是,從此生彼界,福業如親友,以迎愛者來。

In the same way, with merit done
when from this world to another gone
those merits then receive one there
as relatives a dear one come.

☆☆☆

【第219 ~ 220偈的故事】

難提是波羅奈的富翁。他有一次聽佛陀說興建精舍給比丘有很大的法益,於是就在仙人墮處興建尖頂、佈置良好的大精舍。當他把這精舍捐獻給佛陀時,忉利天為他預留了一座華屋。

  有一天,大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時,看見忉利天為難提所預留的華屋,返回人間後,他請教佛陀:「世尊!世間做善行的人能夠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忉利天預留的華屋和其它的富貴嗎?」

  佛陀回答他:「你怎麼問這種問題呢!你自己不是已經在忉利天親眼看見了嗎!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親友企盼長久不見的家人一樣。當善良的人逝世時,他們將受到熱切的歡迎,往生到天界 (註)。」

註:《天宮事註》說難提經過一生的布施後,死後往生忉利天。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Sunday, October 21,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8

渴求離言法,充滿思慮心,諸慾心不著,是名上流人。

One with a wish for the Undeclared,
with mind so well-pervaded,
a mind not bound in pleasures of sense,
an ‘upstream-goer’s’ called.

☆☆☆

【第218偈的故事】

一位年老比丘的弟子有一次問他,是否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年老比丘雖然已經證得 三果,但沉默不語,因為他曾經下定決心,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決口不說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時,他還未證得阿羅漢果,也就從來沒有說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們為他在寂滅之前都未能證得阿羅漢果,而感到難過。他們請問佛陀該年老比丘往生何處。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你們的老師在寂滅之前已經證不還果。他現在往生到淨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為對自己只能證得這樣的果位,感到慚愧。他實在努力精進,想證阿羅漢果。你們的老師對惰欲界已經沒有任何的執著了。」

註:五淨居天,證得不還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Saturday, October 20,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7

具戒及正見,住法知真諦,圓滿自所行,彼為心人愛。

Perfect in virtue and insight,
firm in Dhamma, knower of Truth,
dear to the people’s such a one
who does what should be done.

☆☆☆

【第217偈的故事】

一個節慶的日子,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緣。路上,他們遇見幾 位手上都提著糕餅籃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園去。這些孩子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問訊,但卻沒有供養佛陀糕餅。佛陀告訴其他比丘:「雖然這些孩子沒有供養我們,但他們要供養的比丘就要來了。等他們供養完畢後,我們再上路吧。」說完說後,佛陀就和比丘們到路邊樹下的陰涼處休息。這時候,迦葉尊者從後面趕了上來,這些孩子一看見迦葉尊者,馬上流露出高興的表情,他們向尊者問訊,並且供養糕餅。

  迦葉尊者忠告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師和眾多比丘就在樹下休息。拿糕餅去供養他們吧。」這些孩子遵照迦葉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們的供養。後來,有些比丘說這些孩子比較喜歡迦葉尊者。佛陀解釋道:

  「比丘若像迦葉尊者一般,都會受天人喜愛,也會得到四食(註 2)的供養。」

註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種殊勝法。
註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醫藥。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6

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Out of craving grief is born,
out of craving fear,
one fully freed of craving
has no grief - how fear?

☆☆☆

【第216偈的故事】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將證初果,就到他耕種的 地方去找他談話。這婆羅門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謝佛陀關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說 :「等我田裏的稻米成熟後,我會在收成之後,先分一些給你,我不會在分給你之前, 先吃這些米飯。」但佛陀預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發一言。

  婆羅門的米糧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卻下起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糧也完全毀了。婆 羅門因為無法如願的分送佛陀米糧,而非常難過。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並加以安慰。婆羅門也向佛陀敘說降臨到他身上的大災難。佛 陀忠告他:「婆羅門,如果沒有任何貪欲(註),永遠不會哀傷、恐懼。」

備註:
貪欲有三種
1. 欲愛,執著於感官的愛
2. 色愛,執著於色界的愛
3. 無色愛,執著於無色界的愛
  根據阿毗達摩(論)的說法,色愛和無色愛是執著於常見的感官樂趣。
  貪欲是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潛伏在所有眾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數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眾生生死輪迴不斷的原因。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uesday, October 16,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5

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From attachment grief is born,
from attachment fear,
one who is attachment-free
has no grief - how fear?

☆☆☆

【第215偈的故事】

住在舍衛城的安尼其喬達枯瑪正準備和沙甲拉城一位美麗的女孩結婚。但準新娘子從家中前來舍衛城的路上卻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喪生了。知道這件不幸的消息時,他整個人籠罩在哀傷痛苦的情緒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前去他家,並且接受他父母的供養。進食之後,佛陀請他出來相見,並問他何以如此悲傷沮喪?他告訴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喪生的事情。佛陀告訴他:「哀傷是欲望招感出來的。對世事萬物的欲望和對感官欲樂的強烈渴望會引起哀傷和恐懼。」聽完佛陀的忠告後,他努力思惟,終於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樂的變化無常。

  不久之後,他就證得初果。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Friday, October 12,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4

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From lustfulness arises grief,
from lustfulness springs fear,
one wholly free of lustfulness
has no grief - how fear?

☆☆☆

【第214偈的故事】

一個節慶的日子裡,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同下,進入毗舍離城。路上,他們遇見幾位穿著華麗的離車國王子。佛陀看他們一身的王室打扮,說道:「比丘們!未曾去過忉利天的人,仔細看看他們的裝扮吧!」這幾位王子在前往一處遊樂公園的路上,遇見一位美麗的妓女,他們邀請她同行。但後來卻為了她而爭吵起來,不一會兒,甚至拳腳相見。結果,好幾位掛彩流血,必須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丘們化緣結束後,在回精舍的路上,正巧遇見人們抬著受傷的王子要回去。

  比丘說:「這些王子因為一位女子的緣故而毀了。」

  佛陀接著說:「比丘們!哀傷和恐懼是因為享受、執著感官欲樂而引起的。」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Monday, October 8,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3

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From affection grief is born,
from affection fear,
one who is affection-free
has no grief - how fear?

☆☆☆

【第213偈的故事】

毘舍佉因為孫女蘇達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難過,就前去向佛陀敘說她的悲痛之情。

  佛陀告誡她:「毘舍佉,妳難道不明白舍衛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嗎?想想看,如果他們都是妳的孫子,你豈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讓一個孩子的死亡這麼嚴重地打擊妳。貪愛才造成悲傷和恐懼。」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Friday, October 5, 2012



Dhammapada verse #212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From endearment grief is born,
from endearment fear,
one who is endearment-free
has no grief - how fear.

☆☆☆

【第212偈的故事】

有位富翁因為兒子去世,而十分沮喪,他經常到墓園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明白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訴佛陀,兒子的去世使他哀傷痛苦。佛陀安慰他:
  「 不只你家有親人去世,眾生有生,就必定會死。你必須明嘹,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不可誤以為只有你親愛的兒子會死。不要如此沮喪,而把持不住。哀傷恐懼都是欲愛引起的。」

  察覺到生命無常的特性後,富翁就證得初果。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hursday, October 4, 2012



Dhammapada verse # 209 ~ 211

專事不當事,不事於應修,棄善趨愛欲,卻羨自勉者。

One makes an effort where none’s due
with nothing done where effort’s due,
one grasps the dear, gives up the Quest
envying those who exert themselves.

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Don’t consort with dear ones
at any time, nor those not dear,
‘is dukkha not to see the dear,
‘tis dukkha seeing those not dear.

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Others then do not make dear
for hard’s the parting from them.
For whom there is no dear, undear
in them no bonds are found.

☆☆☆

【第209 ~ 211偈的故事】

舍衛城裡一戶人家的獨生子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於強烈執著於這位獨生子,也出家為比丘與比丘尼。他們無法放棄彼此之間的感情來獨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裡,就像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一齊談話,一齊吃飯。也因此成為其他比丘討厭的對象,有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他們的行為。

  佛陀告誡他們:「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樣住在一起。愛別離、怨憎會毫無疑問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貪愛任何人或眾生,因為感情的執著會影響修行。」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uesday, October 2, 2012



Dhammapada verse # 206 ~ 208

善哉見聖者,與彼同住樂。由不見愚人,彼即常歡樂。

So fair’s the sight of Noble Ones,
ever good their company,
by relating not to fools
ever happy one may be.

與愚者同行,長時處憂悲。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與智者同住,樂如會親族。

Who moves among fool’s company
must truly grieve for long,
for ill the company of fools
as ever that of foes,
but weal’s a wise one’s company
as meeting of one’s folk.

是故真實: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聖者,從斯善人賢慧遊,猶如月從於星道。

Thus go with the steadfast, wise, well-versed,
firm of virtue, practice-pure,
Ennobled ‘Such’, who’s sound, sincere,
as moon in wake of the Milky Way.

☆☆☆

【第206 ~ 208偈的故事】

大約般涅槃前十個月,佛陀在毗舍離附近的鞞羅柧村結夏安居。那時候,他身染痢疾。帝釋知道佛陀身體不適,就親自前來照顧佛陀。佛陀告訴他不要費心,因為有很多比丘在身邊,但帝釋堅持要照顧佛陀,直到佛陀身體好轉。

     眾多比丘對帝釋親自照顧佛陀一事感到驚訝,也對他懍然敬畏。佛陀聽見眾多比丘的心聲後,告訴他們:「比丘們!帝釋親自照顧我這件事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機會聽聞我說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後,才往生成為現在的帝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曾經聽聞佛法,事實上,比丘們!得遇聖者是樁好事,與聖者共住令人喜悅。」

備註:雖然佛教徒崇拜帝釋並祈求他的祝福和保護,但佛陀在《幢頂經》中說帝釋尚未究竟解脫貪瞋癡和恐懼。儘管如此,佛教徒傳統上相信帝釋護持佛教。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Monday, October 1, 2012



Dhammapada verse #205

已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

Having drunk of solitude
and tasted Peace Sublime,
free from sorrow, evil-free,
one drinks of Dhamma’s joy.

☆☆☆

【第205偈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宣稱四個月後,他就要證入般涅槃。聽到這件消息後,很多尚未證果的比丘感到很傷心、很沮喪,茫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就緊緊跟隨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決心要在佛陀入滅之前證得聖果,所以並沒有整日跟隨佛陀,反而到僻靜的地方去精進禪修。

  其他比丘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說:「世尊!提裟尊者似乎並不尊敬您,他只曉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來世尊身邊聽法。」

  提裟尊者說:「我只是加緊努力精進,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證聖果而已,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邊的唯一原因!」

  聽完提裟尊者的解釋,佛陀說:「比丘們!所有敬愛和尊重我的比丘應該效法提裟尊者。比丘們!鮮花供養並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進禪修才是。」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