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12



Dhammapada verse #259

不以多言故,彼為持法者。彼雖聞少分,但由身見法,於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Just because articulate
one’s not skilled in Dhamma;
but one who’s heard even little
and Dhamma in the body sees,
that one is skilled indeed,
not heedless of the Dhamma.

☆☆☆

【第259偈的故事】

舍衛城附近的果園裡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達那的比丘。雖然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無問自說的偈,但是他徹底明白其中的法義。只要有機會,他就勸別人修習佛法,並且誦這首偈語給人聽。每次他誦完偈語之後,森林裡的守護精靈就很熱切地鼓掌稱讚他。有一次,兩位嫺熟三藏的比丘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來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請他們分別說法。這兩位比丘問他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很多人願意來聽法嗎?他告訴他們,甚至森林裡的精靈都會在每次說法後,鼓掌稱讚。

  於是這兩位比丘輪流說法。但結束時,森林裡卻靜悄悄的。他們十分困惑,懷疑伊咕達那剛才所說的話。但伊咕達那堅持說精靈會來聽法,並且鼓掌讚歎,他們就要他親自說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後背誦佛陀的偈語。背誦後,精靈一如往常地熱切鼓掌讚歎。陪伴他們前來的比丘們看見這種情形後,認為森林裡的精靈對伊咕達那比較友善。

  比丘們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我不認為多聞且經常說法的人就對佛法有正確的知見。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語,但完全了解四聖諦,經常正念現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hursday, December 27, 2012



Dhammapada verse #258

不以多言故,彼即為智者。安靜無怨怖,是名為智者。

Just because articulate
one’s not thereby wise,
hateless, fearless and secure,
a ‘wise one’ thus is called.

☆☆☆

【第258偈的故事】

有一群比丘不管在精舍或村落裡,總是在進食的時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們羞辱一些沙彌,並且誇口道:「注意!只有我們才是聰明的,有智慧的!」他們接著把精舍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揚長而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後,說:「比丘們!多話、辱罵或威脅他人的人沒有智慧。只有內心不懷恨意,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註)。」

註:
  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正確知見。又分為三種慧:
1.「聞所成慧」:聽聞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來的智慧,西方實證科學就是這種智慧。
3.「修所成慧」:禪修所證得的高級智慧。這種智慧勝過純粹的邏輯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項(正見),七覺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勝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夠清靜,證得究竟解脫。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Dhammapada verse # 256 ~ 257

鹵莽處事故,不為法住者。智者應辦別──孰正與孰邪。

Whoever judges hastily
does Dhamma not uphold,
a wise one should investigate
truth and untruth both.

導人不鹵莽,如法而公平,智者護於法,是名法住者。

Who others guides impartially
with carefulness, with Dhamma,
that wise one Dhamma guards,
a ‘Dhamma-holder’s’ called.

☆☆☆

【第256 ~ 257偈的故事】

有一天,幾位比丘在舍衛城化緣後,正要返回祇樹給孤獨園。路上,天下大雨,他們就在法庭的大廳避雨,卻看見幾位法官當場收取賄賂之後,任意裁決案子。回到精舍後,他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法官如果在斷案時受到金錢的影響,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聰明地評估證據,然後公正斷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2



Dhammapada verse # 254 ~ 255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眾生喜虛妄,如來無虛妄。

In skies above there is no path,
no peaceful one’s without,
in manifoldness do folk delight,
Tathagatas are manifold-free.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五)蘊無常住,諸佛無動亂。

In skies above there is no path,
no peaceful one’s without,
nothing conditioned ever lasts,
no Buddha’s ever shaken.

☆☆☆

【第254 ~ 255偈的故事】

四處雲行的苦行者須跋陀羅在拘尸那羅時,聽說佛陀當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經向不同宗教的負責人請教三個困擾他很久的問題,但是他們的答案都無法令他滿意。雖然尚未請教過佛陀,但他覺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問題,於是急忙前去面見佛陀,阿難尊者卻希望他不要去打擾佛陀,但佛陀聽見兩人的對話後,同意接見他,須跋陀羅就向佛陀請教三個問題:

  1. 天空是否有軌跡?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聖者 ?
  3. 有沒有不是無常的緣起法?

  佛陀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Dhammapada verse #253

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於煩惱;去斷惑遠矣。

Who’s always seeing other’s faults,
taking offence, censorious,
pollutions spread for such a one
who’s far from their exhaustion.

☆☆☆

【第253偈的故事】

優哈那珊尼比丘老愛挑剔別人,說別人的不是。眾多比丘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說:「比丘們!如果挑剔別人的錯誤,是為了教導對方正確的方式,這種挑剔 不是惡意的行為,不需要加以譴責。但如果老是挑別人的毛病,數落他人不是,只是出 於輕蔑和惡意,這種人無法獲得禪定。他無法了解佛法,煩惱會在他心中滋長。」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uesday, December 11, 2012



Dhammapada verse #252

易見他人過,自見則為難。揚惡如颺糠,已過則覆匿,如彼狡博者,隱匿其格利。

Other’s faults are easy to see
yet hard it is to see one’s own,
and so one winnows just like chaff
the faults of other people, while
hiding away those of one’s own
as crafty cheat the losing throw.

☆☆☆

【第252偈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到鴦伽國和優塔盧弘揚佛法時,來到跋提城。他透過神通,知道城中 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兒子、媳婦、孫女和僕人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 。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後院發現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們因此稱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聽說佛陀來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證得初果。泯兔告訴佛陀,在他們前來聽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評佛陀,並且試圖說服他不要前來聽佛陀說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誇大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錯誤視若無睹是很自然的現象。」

  佛陀接著說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說在某一世時,泯兔捐獻興建一座精舍和集會用的廳堂給迦葉佛。而在另一世時,他是波羅奈的富翁,那時候,當地發生飢荒,他把自己僅剩的食物供養一位辟支佛。由於這供養,他煮飯的鍋罐奇蹟似的裝滿了米。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Dhammapada verse #251

無火等於貪欲,無執著如瞋恚,無網等於愚癡,無河流如愛欲。

There is no fire like lust,
nought seizes like aversion,
unequalled is delusion’s net,
no river’s like to craving.

☆☆☆

【第251偈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搖樹;第四位仰頭向天;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說法。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告訴佛陀:「世尊,你在說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阿難也向佛陀敘述其他四位的舉止,並且請教佛陀,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氣。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比丘是一隻蛇,因為蛇總是捲曲著身子睡覺,所以才會在聽聞說法時睡覺;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搖樹的是隻猴子;仰頭向天的是星象學家;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婆羅門。

 佛陀接著說:「阿難!記住!人必須專心聽講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障礙人們證悟佛法的是什麼?」阿難進一步發問。

 「阿難!貪、瞋、癡障礙眾生證悟佛法。眾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厲害,貪欲永不止息地炙燒眾生。」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hursday, December 6, 2012



Dhammapada verse # 249 ~ 250

若信樂故施。心嫉他得食,彼於晝或夜,不得入三昧。

People give as they have faith,
as they are bright with joyfulness.
Who’s troubled over gifts received,
the food and drink that others get,
neither in daytime nor by night
will come to a collected mind.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則於晝或夜,彼得入三昧。

But who has severed envy’s mind,
uprooted it, destroyed entire,
indeed in daytime and by night
will come to a collected mind.

☆☆☆

【第249 ~ 250偈的故事】

年輕的提舍比丘有個非常壞的習慣,就是蔑視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評著名的布施者如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他更吹噓說,他的親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聽他這麼說,有些比丘心下懷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們就到他的家鄉去調查,結果發現他的親戚都很貧窮,提舍所說的全不實在。這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佛陀因此說:「比丘若因為別人接受禮物和供養,而心生不快,永遠無法證得清淨止觀。」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