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0,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8



Dhammapada verse #308

若破戒無制,受人信施食,不如吞鐵丸──熱從火焰出。

Better to eat a ball of iron
glowing as flame of fire
than one should eat country’s alms
immoral and unrestrained.

☆☆☆

【第308偈的故事】

有一年,跋提發生飢荒,某些比丘為了要有足夠的食物,就假裝他們已經證得清靜聖果。村子裡的人不明就裡,卻相信、尊敬他們,而大量供養,只留下極少數的食物給自己。

   結夏安居結束後,全國的比丘遵照當時的習慣,聚集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這些跋提的比丘也來了。他們形色飽滿歡愉,其它地方的比丘則面黃飢瘦。佛陀垂詢所有的比丘如何結夏安居。他特別詢問來自跋提的這群比丘們,飢荒時,是否有獲得供養的問題?這群比丘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佛陀知道這群比丘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供養。為了藉機教誨他們,佛陀就問:「你們如何在飢荒期間,得到那麼多的供養來結夏安居?」這群比丘回答說,他們經過討論之後,決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間的回答,來誤導村人,使村民以為他們都已經證得清靜聖果。佛陀馬上問他們,是否真正證得聖果?他們說沒有。佛陀於是告誡他們,如果名不符實,而接受信徒的供養,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險。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Wednesday, October 8,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7



Dhammapada verse #307

多袈裟纏頸,惡行不節制,惡人以惡業,終墮於地獄。

Many who wear the yellow robe
are unrestrained in evil things,
these evil ones by evil deeds,
in hell do they arise.

☆☆☆

【第307偈的故事】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與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他們在路上遇見幾隻狀況悲慘的惡魔。回到精舍後,大目犍連尊者當著佛陀的面,告訴勒叉那尊者,說他親眼看見有五隻受苦的惡魔,身子為火所炙燒。佛陀也說:「在上一尊佛陀時,這五隻惡魔都是出家比丘,但對修行不感興趣,而犯下眾多罪行,也因此,他們在地獄受苦。今生他們也變成受苦的惡魔,來償還他們的餘罪。」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uesday, October 7,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6



Dhammapada verse #306

說妄語者墮地獄,或已作言『我無作』。此二惡業者死後,他世同受(地獄)苦。

With one denying truth there goes to hell
that one who having done says ‘I did not’.
Both of them are making kammas base
are equal after death.

☆☆☆

【第306偈的故事】

佛陀的信徒日漸增多後,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漸減少,他們往昔的供養和榮耀也不再豐碩,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存在。因此,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們也怕,如果再不採取行動破壞佛陀的聲譽,事情會進一步地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就找來一位名叫孫陀利的女子,告訴她:「年輕、聰慧、貌美的孫陀利,我們要妳去破壞佛陀的名譽,妳要表現得讓人以為妳和佛陀私通。如此一來,佛陀的斯文就會掃地,他們的信徒就會離開他,回來供養我們,好好利用妳的美貌姿色,耍點心機吧!」

  從此以後,孫陀利在夜晚時分,往祇樹給孤獨園的方向走去,人們如果問她要去那裏,她就說:「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裏呀!」而事實上,她卻前往外道的住處。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見有人問她從那裡來,她就說:「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共度一夜後,要回家啦!」接連幾天,她都這麼做,也這麼信口雌黃。不久,外道們雇請一些暴徒殺害她,並且把屍首棄置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

  棄屍的第二天,外道們四處散播孫陀利失蹤的消息,他們也向國王報告,並得到允許,可以到處搜查。他們在給孤獨園附近找到孫陀利的屍首,就報告國王說:「佛陀的信徒殺死孫陀利,並把屍首丟棄,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果真如此,你們可以到城裡各處去宣告這件事!」國王說道。

  他們便帶著孫陀利的屍首到城中各處去,高聲說:「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麼好事,他們殺害孫陀利,就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佛陀知道外道企圖破壞他的聲譽和榮耀時,只是淡淡的說:「弟子們,去跟這些人說:『說謊的人會下地獄。犯了罪,卻口口聲聲說:『我沒有犯罪』的人也會下地獄。』這兩種人,同樣犯了罪,都會在地獄中受苦,他們的來世也將如此。」

  其實國王也命令手下調查孫陀利的死因,結果發現孫陀利死於一般暴徒手下。這些暴徒在國王面前也招認,外道雇用他們殺害孫陀利,並棄屍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這些外道們於是也被帶到國王面前,並且承認他們在殺害孫陀利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國王命令他們到城裡各處,向大眾公開承認罪行。他們就到城裡的各個角落說:「我們誣賴佛陀的信徒,只是為了要羞辱佛陀。事實上,佛陀的信徒是無辜的,我們才是真正的罪人。」

  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應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譽不僅不受這次無妄之災的損壞,反而更見增長。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Monday, October 6,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



Dhammapada verse #305

獨坐與獨臥,獨行而不倦,彼獨自調御,喜樂於林中。

Alone one sits, alone one lies,
alone one walks unweariedly,
in solitude one tames oneself
so in the woods will one delight.

☆☆☆

【第305偈的故事】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歡與眾多比丘居止一處,他寧可一人獨處。獨處時,他不論行、住、坐、臥都努力修習正念現前。其他比丘不了解他,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不僅沒告誡他,反而稱讚他:「他做得對!比丘獨處是好事啊!」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Sunday, October 5,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4



Dhammapada verse #304

善名揚遠方,高顯如雲山。惡者如夜射,雖近不能見。

Afar the true are manifest
like Himalayan range,
yet even here the false aren’t seen,
they’re arrows shot by night.

☆☆☆

【第304偈的故事】

給孤獨長者和郁瞿婁年輕時,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受教。郁瞿婁有位兒子,給孤獨長者有一位女兒。當兒女成年後,郁瞿婁就向給孤獨長者請求讓這對小兒女成親。結婚之後,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郁瞿婁一家人對佛法毫無好感。有時候,他們甚至邀請裸形外道到家中來,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會要求她一齊向這些裸形外道禮敬。但由於害羞和不習慣見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絕。相反地,他告訴婆婆有關佛陀和他的殊勝。

  她的婆婆聽到脩摩迦提敘說種種佛陀的事後,急於想見佛陀,所以就允准她邀請佛陀前來家裡,接受供養。她就開始準備食物和其它供養品,一切就緒後,她爬到樓上去,面向祇樹給孤獨園,備妥鮮花,焚香,心中同時觀想著佛陀的殊勝德行,然後說出自己的願望:「世尊!我誠懇地邀請您和眾多比丘明日前來應供。願佛陀知道我的邀請。」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在祇樹給孤獨園請佛陀於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養,但佛陀回答說,他已經答應脩摩迦提,明日將接受她的供養。給孤獨長者十分困惑地對佛陀說:「但,世尊!她並不住在舍衛城,而住在很遙遠的地方!」

  「不錯,但善良的人雖然在遙遠的地方,卻像身邊的人一樣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丘們到郁瞿婁的家去接受供養。郁瞿婁夫婦對佛陀的殊勝和莊嚴,十分感動,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供養完後,佛陀為他們說法。從那天起,郁瞿婁一家人都成為佛陀堅定的信徒。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Saturday, October 4,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3



Dhammapada verse #303

正信而具戒,得譽及財者,彼至於何處,處處受尊敬。

Who’s full of faith and virtue,
of substance, high repute,
is honoured everywhere,
wherever that one goes.

☆☆☆

【第303偈的故事】

質多羅聽完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後,證得三果。有一天,他滿載一車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的東西,出發前往舍衛城。正當他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鮮花恰如天雨般,奇蹟似的遍灑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幾天裡,一直供養佛陀和比丘們。而天神總是裝滿他的食物和供養品使他不虞匱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僧伽,但天神又將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東西裝滿他已空的車乘。阿難看見這段日子以來,質多羅的供養品不斷被天神所補滿,就問佛陀:
  「世尊!是不是因為質多羅前來供養您,所以才能擁有這些無價的東西,如果他供養其他人,也會有這些禮物嗎?」

  「阿難!質多羅的信仰堅定,又慷慨布施,無論他到何處,都會獲得財富和榮耀。」

註:「財富」是指--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聖財。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Friday, October 3, 2014

Dhammapada verse #302



Dhammapada verse #302

出家愛樂難。在家生活難。非儔共住苦。(輪迴)往來苦。故不應往來,隨從於痛苦。

Hard’s the going-forth, hard to delight in it,
hard the household life and dukkha is it too.
Dukkha’s to dwell with those dissimilar
and dukkha befalls the wanderer.
Be therefore not a wanderer,
not one whom dukkha befalls.

☆☆☆

【第302偈的故事】

  十月和十一月間的月圓之夜,毗舍離城燈火通明,城裡的人大肆慶祝眾星雲集的節慶,祈求眾星不要降下災殃,他們高歌、狂舞,盡情享樂。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精舍遠遠眺望城裡的一切。他感到一陣落寂,對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滿,而喃喃自語道:「再沒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這剎那間,林子的守護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地獄眾生羨慕天神的命運,同理,城裡的人羨慕生活在林子裡的人(指修行的人)。」這比丘明白這道理後,後悔曾經如此看輕比丘的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忠告他努力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佛陀也告誡他,一切眾生皆苦。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Thursday, October 2, 2014

Dhammapada verse # 296 ~ 301



Dhammapada verse # 296 ~ 301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佛陀。

Well awakened, they’re awake
ever the Buddha’s pupils
who constantly by day, by night
are mindful of the Buddha.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達摩。

Well awakened, they’re awake
ever the Buddha’s pupils
who constantly by day, by night
are mindful of the Dhamma.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僧伽。

Well awakened, they’re awake
ever the Buddha’s pupils
who constantly by day, by night
are mindful of the Sangha.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於身。

Well awakened, they’re awake
ever the Buddha’s pupils
who constantly by day, by night
are mindful of the body.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常樂不殺生。

Well awakened, they’re awake
ever the Buddha’s pupils
who constantly by day, by night
in harmlessness delight.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心常樂禪定。

Well awakened, they’re awake
ever the Buddha’s pupils
who constantly by day, by night
in meditation take delight.

☆☆☆

【第296 ~ 301偈的故事】

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兒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們在靠近墓園的地方進食,也把兩隻公牛的軛解下來,讓它們去吃草。但這兩隻牛卻在他們不注意的情況下走失了,砍柴工人發現牛不見了,就去找牛,而叫兒子留下來看顧木柴。這砍柴工人最後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門都關上了。他的兒子只好一個人在牛車下過夜。

  砍柴工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但心中經常繫念佛陀的殊勝。那天晚上,兩個惡魔企圖嚇唬、傷害他。當其中一位惡魔拉他的腿時,他大聲喊:「南無佛!」惡魔聽到這男孩的叫聲時,受到驚嚇,反而覺得應照顧這男孩。其中之一的惡魔留下來保護男孩,使他免於任何危險,另一惡魔則到頻婆裟羅王的宮裡去偷取食物,並且留下文字,敘說他拿走王宮的食盤和其用途,這些文字只有頻婆裟羅王才能看得見。兩位惡魔就餵養這男孩,一如他們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國王的僕人發現王宮的盤子不見了,就四處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後,他們發現盤子在男孩身上,認為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帶到國王面前。但當國王看見盤子上的文字時,就詢問男孩。男孩回答說當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飽後,他心滿意足的入睡了,毫無恐懼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國王就派人去請男孩的父母來詢問,之後,國王帶他們一起去見佛陀。

  國王問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勝才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的迫害和危險?或者,繫念佛法的殊勝也同樣有效?」

  佛陀說:「國王啊!繫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和危險的方法,對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護持一個人,免除惡魔迫害和危險的好方法。」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

Wednesday, October 1, 2014

Dhammapada verse # 294 ~ 295



Dhammapada verse # 294 ~ 295

殺母(愛欲)與父(我慢),殺剎帝利族二王(常見與斷見),破王國(十二處)殺其從臣(執著),趨向無憂婆羅門。

One’s mother (craving) and father (conceit) having slain
and then two warrior kings (Eternity-belief and Annihilation-belief),
a realm (the sense bases and sense objects) as well its treasurer (attachment),
one goes immune, a Brahmin True.

殺母(愛欲)與父(我慢),殺婆羅門族二王(常見與斷見),殺其五虎(五蓋),趨向無憂婆羅門。

One’s mother and father having slain
and then two learned kings,
as well the fifth, a tiger fierce,
one goes immune, a Brahmin True.

☆☆☆

【第294 ~ 295偈的故事】

有一次,遠地的一群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拉枯塔卡跋提比丘正巧從不遠的地方經過,佛陀便指著他向這群比丘說:
  「比丘們!看那比丘!他殺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絲悔恨之心也有沒!」

  這群比丘對佛陀的話十分困惑,因為他們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丘並沒有殺害父母,所以懇求佛陀加以解釋。

  佛陀因此向他們進一步解釋其中的涵意。其實這是一種譬喻,意思是說,阿羅漢去除貪愛、貢高、邪見,和對六根與六塵的執著。所謂的“父母”,分別指的是貪愛和貢高,常見和斷滅見就是兩位國王的譬喻,執著就是收取所得稅的稅務官員,而六根與六塵就是王國。

☆☆☆

English source: "Treasury of Truth: Illustrated Dhammapada" by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中文法句出處:《南傳法句經》 了參法師譯
中文故事出處:《法句經故事集》 達摩難陀長老著 周金言譯